生物基材料产业架上快车道

来源:科学网

         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在几个五年计划和“863”计划支持下,我国生物基材料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生物乙烯(Bio-PE)和粉基材料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其中PHA形成了生产企业5个,年总产能超过1.5万吨,提供了国际市场上所有PHA类型,使我国PHA产业化种类和产量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我国还形成了世界第二的5000吨PLA年产能、年产1万吨PBS的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的年产1万吨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和2万吨以上淀粉基材料的能力,同时有2万吨的1,3-丙二醇产能提供给PTT合成。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基材料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把生物基材料作为战略产品来开发,使其成为我国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我国PHA、PLA、PBS、PPC、PTT、生物PE和淀粉基材料产业,对整个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对这几种生物基材料分别进行分析讨论。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攻关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我国在微生物合成可降解聚酯PHA领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于1999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新型聚酯、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物(英文简称为PHBHHx)的工业化生产。在医用材料领域,我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PHBHHx具有比传统医用材料聚乳酸PLA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已经拥有了一系列PHA作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的知识产权,包括16项专利申请,其中3项授权专利。此外,我国成立了许多与PHA生产和应用有关的公司,现有的一些大型发酵企业也参与了PHA的产业化工作。然而,由于投入经费的短缺,我国无法形成系列的应用开发,使许多专利技术不能为我国所有。
        虽然PHA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必须看到,目前PHA生产成本还高于以石油原料为基础的塑料,大量研究工作必须集中在提高原料转化为PHA的效率及发现新PHA材料上。PHA作为生物医用材料方面,我国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过3个五年计划的奋斗,使PHA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总体水平已经不在发达国家之下。由于目前绝大多数PHA单体结构都是国外发现的,给我们的产业化带来一些障碍,我国在新型PHA发现方面的创新性还有待提高。
        在PHA近十几年的研究热潮中,虽然生产和应用方面的主要技术专利仍掌握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但我国这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生产方面掌握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和后期工艺,特别是近两年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已有多项相关专利处于申请公开期,这些为PHA作为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材料的产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酵大国,有大量发酵能力,不需要重新建设发酵设备就能形成规模生产,已能生产多种PHA产品。目前需要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一种性能优良的PHA材料,并使其形成产业链。
聚乳酸(PLA)
        随着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PLA价格也将水涨船高,碳减排的压力迫切要求使用天然原料的产品,PLA产品作为石油基塑料产品的替代物,将会成为市场和资金追捧的热点。在强大需求的带动下,PLA用量将会大幅提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科研力量的投入,PLA生产成本将会持续下降,进一步促进需求,市场应用将会得到拓展,预计在2011年左右,PLA产品的普及使用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国际乳酸需求一直以年平均5%~8%的速度持续增长,加之PLA对原料乳酸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L-乳酸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整体乳酸市场前景也看好。有专家预测,如果聚乳酸的发展顺利,在2020年之前世界聚乳酸产量将至少需要1000万吨,这为我国乳酸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乳酸也向着高光学纯度L型、D型乳酸技术的方向发展。同时,目前成熟的生产工艺是由玉米等谷类为碳源,采用细菌发酵法生产L-乳酸,用碳酸钙等中和剂控制发酵液pH值,然后用硫酸中和,产生大量硫酸钙沉淀,使工艺繁复,而且带入大量杂质和染菌,使产品纯度下降。而新技术用一种厌氧菌发酵,加氢氧化铵控制发酵液pH值,采用膜分离技术与清液单罐细菌连续发酵耦合工艺生产L-乳酸,以玉米为碳源,用湿法工艺制糖液,发酵液经微滤除菌丝体后用膜澄清,一般电渗析提纯,再经双极膜电渗析,最后用高真空蒸馏得到纯L-乳酸,光学纯度≥96%,转化率≥95%,提取收率≥90%,工艺简单,投资不高,能耗低,无废渣废水排放;其次,乳酸的原料来源也从粮食作物逐步向非粮农作物及秸秆转化。
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
        PBS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对降解塑料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与十分有限的产能之间的矛盾。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材料差别化,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从经济利益、税收政策导向、社会效益导向等多角度提高企业使用生物降解塑料的积极性,使生物塑料(包括PBS)产业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形势下抓住机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批素质过硬的生物材料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队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材料品牌。
二氧化碳共聚物(PPC)
        2008年全国塑料消耗已经达到人均46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千克),中国已经成为塑料生产大国,但同时也面临发达国家生物降解等绿色壁垒的限制,国家发改委也从2008年6月开始实施限塑令。“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的环保材料产业将快速发展,并开始对我国塑料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到2015年,随着国内几条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的顺利投产,将有30万吨的生产能力,并通过低碳经济和环保两个理念,真正成为重要的生物降解塑料品种。
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
        近年来,生物柴油产业在发达国家取得迅猛发展,大量副产物甘油的利用日益引起注意,利用粗甘油生产1,3-丙二醇将有效提升生物柴油的竞争力,增加甘油附加值。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4月转发了发改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中国第一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部署,其中有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与微生物制造3个专项,并且对生产原料、关键技术与工艺、示范企业、产业化、市场激励等作了明确的阐述。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将推动我国1,3-丙二醇和PTT的产业化。
        我国PTT聚酯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在1,3-丙二醇的生物转化技术方面打破了杜邦等跨国企业的技术壁垒,在好氧发酵、工业放大、代谢工程以及分离提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丙二醇制造技术。但是杜邦、壳牌、日本帝人等企业垄断了PTT聚合技术,几乎囊括了现有的所有PTT合成专利,这将严重制约1,3-丙二醇发酵及其与对苯二甲酸的高效共聚的产业发展。
生物乙烯(Bio-PE)
        国内基于木薯、甜高粱和木质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的生物乙醇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除了作为燃料使用外,生物乙醇下游产品链的良性、稳定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Bio-PE作为生物乙醇最重要的下游化工产品已经得到了足够重视,并已实现产业化,而聚乙烯作为最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国外也即将实现生物质原料的工艺路线,从而使聚乙烯也成为生物基材料。国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和建筑产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PE工业的快速发展,但PE需求仍将保持高度的对外依存度。全球性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非理性震荡,国内石油替代战略的深入实施,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物乙醇和Bio-PE下游产品的进一步延伸,聚乙烯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重要的石油替代作用,使发展生物基聚乙烯这一最大的生物基材料成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和必然要求。
淀粉基材料
        宏观政策支持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有了政府的支持:生物技术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发展和培育生物产业,其中包括生物制造产业。相对于普通塑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淀粉基材料可降低50%~80%石油资源的消耗,减少我们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如果替代100万吨传统塑料,则可以至少减少200万吨的石油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在300万吨以上。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一些进口物品的包装提出了一些更新要求,即规定不能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包装货物,而生物基生物分解塑料的出现有利于突破这些贸易.